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年)至九年(公元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上李邕
李白〔唐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全诗开篇激昂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
“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
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
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
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
“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
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
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
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
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
“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辛弃疾:“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黄庭坚: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黄锦祥:“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杨升庵:李太白为古今诗圣。(《周受庵诗选序》)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大名鼎鼎的李白,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
然而说起李邕,却鲜为人知。
通过李白这首《上李邕》,我们才知道了这位唐朝文坛巨匠的存在,从而进一步了解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和李白之间的故事。
虽然在现代人的眼中,李邕的名气远远不如李白,但是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李邕可以说是一位天下闻名的名士,风头比李白还要强劲。
《旧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
李邕作为当时的书法名家,由他撰写的碑文当真可以说是一字千金。
《谭宾录》书中有云,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由此可见,李邕在当时的文坛上,的确算得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正因如此,才吸引了年少时期的李白慕名而来,不辞舟车劳顿前去渝州,拜访在当地做刺史的李邕。
那一年,李白20多岁,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后辈。面对这样一个大自己二三十岁的文坛前辈,他开始高谈阔论,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够获得对方的赏识和青睐。
但是令李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凌云壮志并没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反倒莫名其妙的遭受了冷遇。
如果换做是一般人,或许可能会被他的文采折服,觉得他是一个可造之才。可是这次很不巧,他碰上了李邕,李白生性狂傲,李邕比他也不差!
李白敢让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但殊不知,李邕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当着武则天的面,指责过在当时颇受宠幸的张宗昌兄弟,面对王公贵胄,根本无惧。
两个人的脾气简直是如出一辙,就像两块至刚至硬的金刚石,一旦撞在一起,肯定要擦出一点火花。所以一番交谈下来,李邕是打心眼儿里对这个狂傲的后生不感兴趣,于是便让李白坐了冷板凳。
历来受人追捧的李白,哪里遭受过这样的冷遇,此时此刻,他心里的愤慨可想而知。
但是诗仙李白终归还是一个文化人,不可能像泼妇一样站在人家门口破口大骂,他要用属于文人的方式来为自己扳回一局。那么既然是打笔墨官司,写诗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最好是能够写出千古名句,才能让更多的人,乃至于后世之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这一首《上李邕》可谓是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简直狂到没朋友,同时也直接把李邕怼的没话说。
毕竟连人家李白把孔老夫子都抬出来了,他还能说什么呢?
不过能够让李白如此大发感慨,做出如此强烈的回应和抨击的人,李邕也算是头一个。
纵观李白这一生,王昌龄、岑参、杜甫、孟浩然等等,这都没能让诗仙李白情绪失控到这种程度。唯独这位文坛前辈李邕,给他的内心造成了1万点暴击,甚至使他不惜写出一首千古名作来讽刺对方。
尽管两人这一次展现出了相互排斥的态度,可他们的故事却并没有就此结束,两个人的生命轨迹,也没有就此化成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因为从此之后,他们的关系也正如同风而起的大鹏一样,开始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唐朝的天下虽然很大,但是那些文人墨客的圈子却很小,李白和李邕兜兜转转,最终还是转到了一起。
而且从李邕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个人似乎也没有外界传的那么孤清冷傲,或者对后辈过于矜持。因为在唐玄宗天宝四年,当时68岁的李邕正在山东益都做北海太守,也正是在这一年,李白和杜甫也分别来到了齐鲁大地之上。
李邕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连忙从益都赶往济南与杜甫相见,去主动拜访这位年轻后辈。
由此可见李邕应该不是那种目中无人之辈,他的傲气更像是一种傲骨,而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与傲慢。
那么与之相对,李白的狂,也并非目中无人的狂妄之态,而是一种在强大自信的基础上,展现出来的豪迈和狂放。
李白狂放,李邕傲然,尽管两人差了一个辈分,但是却也难免生出了英雄相惜之意。
即使当初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碰撞,但也正是那一段经历,使得他们能够像武林中的英雄好汉一样不打不相识,最后反倒成了忘年之交。
尤其是李邕和裴敦复一起被李林甫陷害致死之后,李白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为其写下了一首苍凉悲壮的挽歌: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盛唐文人千万,然而能够在诗仙太白笔下留名者却少之又少,李邕便是其中之一。
当初一顿猛怼,如今惺惺相惜,令人感慨的同时又有些惋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或许在李邕的心里,也有一个和李白相似的梦想。当年的大唐盛世,如今已被掩埋在历史尘埃当中。
与之一同被埋藏的,还有无数文人墨客的过往,以及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包括李白和李邕,他们之间也有许多事迹,如今已经无法得知。
千年尘世,俱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