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碳中和元年,跟碳相关的看

正文约字,预估阅读时间15分钟。

1."碳"的自白

我是“碳”,元素符号C,周期表个兄弟中排行老六。左为“石”,证明我的身份是非金属;右为“炭”,一声叹,致无数人不分“碳”“炭”!

敲黑板,划重点,大致区分一下,这里要考...

跟元素有关的,都是“碳”:碳酸饮料、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素钢、脱碳工艺等等。

“炭”,最常见的就是煤炭,是一种可以燃烧的混合物。按照煤的工业分析,其组分为固定碳、水分、挥发分和灰分,各比例因煤种而异。其他“炭”的代表还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等等。

所以,此“碳”非彼“炭”,“炭”中有“碳”。

“碳”是一种十分神奇的元素。只说单质碳,既有质软的石墨,其单层碳原子的二维结构面就是现在燃料电池领域研究得火热的石墨烯材料;也有质硬的金刚石,切割打磨后就是俗称的奢侈品“钻石”;还有足球型结构的C60,其发现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而碳的一种十分常见的化合物,不仅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之一,近年来更是令各国政府相继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和时间表以进行应对。它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二氧化碳(CO2)。

年频频出现的热词“碳达峰”、“碳中和”,都是针对CO2制定的方案目标。

2.CO2之温室效应

我们知道高温物体释放的电磁波波长较短,如太阳光(可见光);而低温物体都会释放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如红外线。

当短波的太阳光透过透明塑料薄膜或玻璃进入温室到达地表或植物表面,光能转变为热能,被室内的地表和植物吸收。颜色越深,产生的热量就越多。由于它们的温度很低,因此会把热量再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周围辐射。

但这时,塑料薄膜和玻璃对红外线来说就成了一道屏障,只有很少量的一部分红外线能穿透屏障,绝大部分都被反射回来。

阳光持续进入温室,里面的热量扩散不出来;薄膜和玻璃又阻挡了室外与室内空气的对流换热,这样室内温度就会逐渐升高,这就是温室的工作原理,温室效应由此得名。

想一想夏天暴晒过的车内温度,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我们把整个地球看作一个封闭系统,把大气层看作玻璃,那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温室。

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CO2含量最高,占比将近70%。

太阳光在穿过大气层时,有20%被温室气体吸收,30%反射到太空,另外50%会达到地面或海洋。

地面吸热后辐射的红外线,有5%进入太空,另外95%会在穿过大气层时被温室气体吸收或反射回地面。

不要一谈温室气体就色变,地球也不能没有温室气体。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全球的平均气温不会是15℃,而会降低到-18℃。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温室气体过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

全球平均气温如果比工业化前平均气温升高2℃,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将会在局部引发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它就像南美亚马逊丛林里蝴蝶翅膀扇动的气流,在南北极导致冰川消融,欧洲大陆变成荒漠。

现代温度记录始于年。而年,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温度第二高的年份,当年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约1.2℃,产生的极端天气包括6月20日北极圈内38℃的高温。

3.碳增长的前世今生

CO2为什么会增长这么快?一句话,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导致CO2增长的主力军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燃烧时都会产生大量的CO2,占具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全部CO2排放的2/3。另外一大主因则是森林的消失,土地利用的变化。

在以前,化石燃料深埋在地下和海底数亿年,是不会有CO2排放的;工业革命以后,它们得以重见天日,应用到工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对环境的破坏。

公元前80万年,碳排放=0t

此时人类祖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海洋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起着主导作用。

公元前年,碳排放=0t

从事种植活动标志着人类定居生活的开始。为了种植庄稼,早期社会人们开始砍伐森林。

现在:每年被毁掉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比利时的国土面积。

公元前年,碳排放=0t

车轮的发明使得人类可以移动重物,这对人类定居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资源向人们移动,而不是人向资源移动。现在:今天的运输业CO2排放量占据了全球碳排放的23%。

年,碳排放=1Gt(1Gt=10亿吨)

在煤的推动下,欧洲进入工业化时代。几年之内,化学制造的新方法、蒸汽机以及机械工具代替了手工制作。从那时开始,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人类活动三者开始紧密地联系起来。

年,碳排放=30Gt

瓦特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动力的蒸汽机,这是工业革命中极其重要的一步,使得汽车和火车得以运转。于是,煤的消耗量急剧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开始上升。

年,碳排放=80Gt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全球变暖,这一结论首先被约瑟夫·傅里叶提出,继而得到约翰·丁达尔和斯凡特·阿列纽斯的证实。现在: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年,碳排放=Gt

石油在不同的工业过程中开始作为燃料和原材料使用。不同的国家和跨国公司很快开始大量开采石油这种“新金矿”。现在:石油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19世纪80年代,碳排放=Gt

19世纪80年代末第一个高压气瓶的建造推动了天然气的工业开采。现在:由天然气引起的碳排放占到全球碳排放的三分之一。

年,碳排放=Gt

福特T型车标志着汽车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开始,福特让美国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家。现在:一个世纪后,超过10亿人拥有汽车;道路交通约占现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17%。

20世纪50年代,碳排放=Gt

在飞行家查尔斯林白首次驾驶单人机横跨大西洋20年后,使用民用航空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加。现在:航空运输产生的CO2排放量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3%并且比例还在增长。

20世纪70年代,碳排放=Gt

汽车运输业几乎完全依赖于汽油供应。来自汽车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迅速,比任何其他能源领域的增速都快。现在:在过去20年里,来自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45%。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各类能源使用量的增加也导致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长。

1年,碳排放=Gt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次评估报告指出: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对于这种增强的温室效应的清晰判定有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年代,碳排放Gt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到年,城市人口还将增加28亿(大部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也将随之增加。

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的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

4.碳达峰

所谓碳达峰,并不是鼓励CO2的排放量越多越好从而达到峰值,而是指在一定时间点,CO2达到峰值以后,排放量逐年下降,再逐步达到零碳排放。

年9月22日,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告确定的目标是年碳达峰,即年以后碳排放总量要开始下降。

中国CO2排放量从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上图仅统计了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年排放量,未考虑森林用地转变因素)。

年排名,中美后面依次是欧盟、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和英国。

现在国际社会有一种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责任,所以中国应该采取措施尽快减少CO2排放。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是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论调,其真实意图是要卡中国的脖子,限制中国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CO2排放量首当其冲,欧洲、美国等地区和国家也紧随其后,通过一系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完成了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在发达国家过往的发展历程中,每个国家都是经过了CO2爆发式增长这一必经阶段,后面才逐步平稳或下降。

中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进程、制造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哪个都离不开能源、电力、化工、钢铁、水泥等基础行业的支撑,而这些行业正是CO2排放的大户。

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减排标准来执行,就相当于扼住中国经济发展的咽喉。他们上岸了,又用双标来要求中国,无疑是流氓行径。

中国按照自己的国情制定年碳达峰目标,既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对全球环境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国内经济发展转型的有力支持。

5.碳足迹

碳足迹,就是指个人、组织、活动或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CO2排放总量,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计算碳足迹,最准确的方法是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进行CO2当量的折算。

比如这双鞋,制造过程产生12.94kgCO2,包装产生0.51kgCO2,耗电产生2.78kgCO2,运输产生1.03kgCO2,那这双鞋从制造开始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碳足迹就是17.26kgCO2。

公里油耗10L的SUV,碳足迹=23kgCO2

家庭用电月均度,碳足迹=kgCO2

乘坐飞机从成都到济南,人均碳足迹=kgCO2

我们只有先知道如何计算碳足迹,能找到碳足迹是从哪里产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减排。

所以,应该由国家能源局或生态环境部组织,尽快出台相关碳足迹标准和规范,并强制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

就像家电用品都贴有能效标识一样,这个标识可以推广到各种商品上,不同的是以碳足迹来进行标识。

这样更有利于普及和提高大众对碳足迹的认知,从而鼓励大家选择碳排放更少的产品。

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碳税的调节,给予节能减排企业税收优惠,而对高能耗、排碳多的企业征收碳税,从而推动企业加速转型。

6.减碳措施

减少CO2的排放,按照力度的递增,主要有三种手段:控制、补偿和消除。

6.1控制——碳交易

经过世界各国的长期磋商,大家一致认为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不能再继续增长,总量应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CO2的排放权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具有了商品买卖的属性。

通俗点说,A企业的CO2排放配额充足,而B企业不够用,B企业就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从A企业购买CO2排放配额。

另一方面,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CO2减排明确了指标,而对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要求,这样碳资产在国际间也就存在了差异。发达国家碳配额少,减排成本高;发展中国家碳配额富余,减排成本低,导致碳资产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这就形成了国际间的碳交易。

去年特朗普为什么要退出《京都议定书》?主要原因就是觉得议定书对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不一致,从而增加美国企业的减排成本。

一个气候问题加技术问题,却被金融资本工具转变为市场行为,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碳交易只是碳排放配额在各团体组织或个人之间的流动,通过市场调节来降低减排成本,但对全球CO2排放的总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的作用。

如果碳交易的制度尚不健全,还会存在一定漏洞。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对CO2总量的统计是非常困难的,政府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