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很熟悉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物质的构成元素都是碳,可是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物理性质却有天壤之别,功能也就不同。是什么导致它们的差异呢?是碳原子的组织方式不同,也就是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之间的结构方式不同。
那么人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然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差异主要指的是人与世界互动方式的差异。
现实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有遗传的、环境的、教育的等等,而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自主性,自主性的充分发展体现为成熟、有弹性的思维方式。
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中把这种自主性的发展称为心智的发展,如果把人比作复杂的机器,心智模式就是驱动机器的底层程序,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如何追求成功与幸福,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评价。概括地说,心智模式就是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塑造经验,影响情绪;另一个是引发行动。
显然,心智模式会把我们带进不同的循环,创造不一样的平行世界。当然,并非只要积极的思维就一定都会带来好的行动结果。但是,积极的思维更能让你想尽办法,全力以赴,即使结果不顺利,你依然愿意想办法,采取积极行动。相反,消极思维更可能让你采取回避、拖延、找理由,想退路的做法,更降低了成功的概率,倘若最后事情没办成,就会强化“我做不到”的信念。
灵活而又成熟的心智模式是怎样的呢?
陈海贤老师把心智模式分成两类: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和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形成与三个因素密切关联: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安全感是核心的要素,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孩子就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不用为了获得母亲的称赞而行动,不用担心“如果我做的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因而,对于他而言,限制和困难就变成了有趣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成长,从而发展出胜任感,对自己充满自信。这种胜任感会激励他去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自主性又得到加强,安全感的来源也会慢慢从母亲转移到自己,形成正向的循环。这就是成长型的心智模式。
反之,如果安全感没有建立,就会陷入另一种心智模式——防御型的心智模式。他的行为主要是用来回避可能的伤害,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会减少活动范围,躲避难题,也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如此就陷入了不断获取安全感的循环,这种防御型思维是自我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而,改变必须从认识自己的心智模式开始,从防御型思维转向成长型思维。
陈海贤老师把防御型心智模式分为三种思维类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每种思维都有它们背后要防御的东西。僵固思维防御的是对自我的完整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内心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维经常都是自动运转的,很难被发现,我们必须借助一双外在于自己的眼睛才能看见它们,而《自我发展心理学》就能提供这样一双眼睛,帮助我们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发展。
如果你也有自我发展的需求,不妨去这本书里寻找智慧,我将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