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瓷砖生产技术在升级,品质在下降

白癜风如何治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09/5686247.html

“技术在升级,品质在下降。”正成为陶瓷行业的真实写照。

一轮又一轮惨烈的价格战,以及控制生产成本的经营策略,让很多陶瓷企业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急功近利。

在“活下去”的生存压力下,行业成本战、价格战激烈异常,并波及陶企一直以来恪守的品质底线。

当前,价格低于15元/片的金刚石、瓷砖抽检不降反升的产品不合格率,以及陶企明示供应商必须降原材料价格等“现象”,似乎都在印证很多陶瓷企业的产品品质正在沦丧。

另一方面,“让瓷砖回归实用的本质,让耐磨、防污等品质性能升级”的呼声在陶瓷行业越来越响亮。

漫画

罗敏

在原料采购上,不少陶企直接要求供应商降价,并指明降价幅度。供应商为了保持正常合作,不得不”照办“,并牺牲原料品质。

金刚石早已不“金刚”

金刚石,曾经被视为全抛釉的“升级版产品”闪耀亮相,受到全行业的广泛追捧与期待。

在问世初期,最大的卖点就是“解决全抛釉不耐磨、硬度不高”等缺陷,并被冠以“金刚”之名,彰显产品高耐磨的金刚品质,然而时至今日,金刚石“不金刚”、名不符实的说法接连不断。

“经是好经,但被和尚念歪了。”行业人士介绍,早期的金刚石莫氏硬度能够达到5.5级,耐磨度直追抛光砖,但现在物理性能大不如前,甚至还没有普通的全抛釉耐磨。

归根结底,在高成本压力与激烈的价格战背景下,金刚石生产越来越“偷工减料”,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标准缺失,对于金刚石并无具体的定义,不少厂家混淆视听,将普通全抛釉亦命名为金刚石。

正因为金刚石拥有卓越的物理性能,多年前陶瓷行业曾掀起一股热烈的“金刚旋风”。

金刚石备受全国各大产区追捧,一时间“9D喷墨金刚石”“通体金刚石”“金刚大理石”等高、大、上的工艺技术纷纷与金刚石复合,甚至在不少北方产区,呈现“无产品,不金刚”的风潮。

但在产品概念快速更迭的过程中,金刚石没过多久就沦为“短命英雄”和“大路货”,尽管曾经的它非常优秀,并享受众星捧月般的待遇。

但自下半年以来,《陶瓷信息》记者从江西、河北、辽宁、河南等陶瓷产区获悉,金刚石已被厂家纷纷舍弃,原因是毫无“卖点”与特色,早已迷失在茫茫红海中艰难挣扎。

“基本都不生产了,取而代之的是瓷抛砖、通体大理石瓷砖”。河北一家陶企坦陈,以其工厂为例,高峰时期有7条线生产金刚石,但现在只剩下2条。

这样的情形在其它产区亦普遍存在,金刚石的减产如滚滚大潮席卷而来,东去之势比曾经的抛光砖更加猛烈。

《陶瓷信息》曾大篇幅报道东北、华北产区金刚石的“价格混战”,以辽宁法库为例,年初×mm金刚石价格还高居22元/片,到下半年主流价格就跌至16-18元/片,到年再下降至14.5元/片左右,个别企业甚至跌至13.5-13.8元/片。

河北一位行业人士亦戏谑地说,“现在北方的金刚石已经没有价格,全乱套了,卖十七八元一片的有,卖十一二元一片的也有”。

遥想问世初期,最初级版的全抛釉,价格曾一度高居30元/片以上,而被誉为升级版、性能全面提升的金刚石,价格却大范围跌破18元/片的大关。

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这样的金刚石,能说没有“偷工减料”?这样的金刚石,拿什么来“金刚”。

被“牺牲”的品质

与金刚石一样,价格体系及品质底线面临崩塌的还有瓷片等产品,“双零”吸水率曾经是不少优秀陶企恪守的品质底线,但在当下,反复被触及,价格关口一再被打破,×mm规格瓷片单价在3元以内的比比皆是……

吊诡的是,在一些“煤改气”、环保治理严格推进的建陶产区,陶瓷厂家直呼“煤改气”后生产成本攀升,产品价格优势丧失并造成库存严重挤压,企业徘徊在无利润或亏损的边缘。

但另一方面,产品价格却不涨反跌。企业为了生存,降价的空间来自于何处,可想而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品质消费成为未来发展主旋律的新时期,以及在当前行业深度洗牌的关键节点,这种悖逆大势的操作,无异于饮鸩止渴——产品口碑一朝受损,十年难复。

中国陶瓷行业阔步发展30余年,工艺技术突飞猛进,行业发展高度成熟,但如果上下游厂家还在强调“耐磨、防污、硬度”等最基本的使用性能,不得不说这是行业发展的病痛,以及一场“品质危机”的悄然来临。

有行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企业采用“销售指挥生产”的模式:销售部门将产品出厂价格框定在一定范围内,倒逼生产部门围绕价格做产品,这导致生产的局限性非常大,省成本、控制价格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方向;而实际上,科学合理的方式应该是,生产部门先把产品做好,销售部门再根据生产成本定价。

多家上游供应企业透露,现在许多不堪成本重负的陶瓷厂家,为了节省釉料,将釉层做得非常的稀薄,直接导致产品的耐磨性能、防污性能大幅降低。

这是当前萧条的市场环境下,众多陶瓷企业的无奈之举——为了生存,想方设法开源节流,但节流显然更加容易。

“实际上,谁都想做好产品,但是在激烈的价格战下,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价格没优势,产品很难消化。”

有行业人士针砭,为了吸引消费者,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很多陶企更喜欢在“看得见”的花色设计上在做文章,对于“看不见”的物理性能能省则省。

多家上游供应企业向《陶瓷信息》记者揭露:为了让产品更具销售竞争力,部分大企业也开始堕落沉沦,放弃坚守了几十年的品质优先原则。

在原料采购上,直接要求供应商降价,并指明要降多大幅度,而供应商能降就降,不能降就只能牺牲原料品质。“没有优质的原料,哪来优质的产品。”

一位媒体人士透露,今年4月份曾受邀给某陶企做产品测评,为了证明产品“品质过硬”,有一个环节是将×mm规格瓷砖以近90°立起,然后松手摔下,但随后尴尬的景象出现了:连续试了该企业的多片产品,均出现了破裂现象。

随着工艺技术的升级与进步,理论上瓷砖产品质量应该显著提升,但事实上,近年来各种瓷砖质量“抽检”数据,不合格率不降反升。

年1月11日,市场监管总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