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31万赞被学霸嘲讽是种怎样的体验答

白癜风能去根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16/4308635.html

知乎上有个热帖:被学霸嘲讽是种怎样的体验?

答主

Shannon作为嘲讽者,分享了自己高中时的一段经历,获赞3.1万。

高中时候的答主,成绩常年第一,妥妥的学霸一枚。他嘲讽的对象是一个常年第二的女生。

一次晚自习上,答主从犄角旮旯里搜出了一道很难的物理题,然后又自己加工了一番,变成了一道需要智慧与运气齐备才能解出来的题。

答主带着这道题去“请教”女生。女生做不出,跟答主说让她想想。

于是,答主便沾沾自喜地回座位了。

第二天下午,物理老师便拿着这道题来找答主,问他会不会。

年少轻狂的答主偷一边笑,一边佯装思考,不一会儿,就给了物理老师一个解题思路。

物理老师欣慰地点了点头。

当天晚自习,经物理老师指导后的女生,一脸郁闷地把整理得工工整整的答案扔在了答主面前。

第一次嘲讽,答主得逞了。

第二次,是高三时,答主的一个哥们耍坏,跑到那个女生旁边,当着全班人的面说:“xxx(答主的名字)让我带话,他想追你。”

女生说:“除非他让出第一名的位置!”答主答应了。

接下来的期中考试,答主每一科都提前近一个小时交卷,答题都是一遍过,也不检查。

结果成绩出来后,答主的名次是第五。

班主任宣布名次的时候,还一脸懵圈地看着整个教室欢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转眼,这些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而现在,剧情发生了反转,那个女生成了学霸,在美国顶级的高校里做科研,在nature上发过文章,各种顶级的期刊经常性灌水。

而我,小小硕士一枚,每天苦闷地敲着代码。最可恨的是,回到家里,还要时不时地被那个女生嘲讽。”

故事的结尾,猝不及防地被喂了一口狗粮。

但我却从这条狗粮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没有天生的学霸,只有不努力的学渣。

故事中的女生,也就是答主现在的妻子,若干年后赶超了答主,不可能一点努力都没付出。

当然,并不能说答主的妻子原来是个学渣,毕竟常年第二的成绩也是非常优秀的水平。

但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无论是学渣还是学霸,聪明地努力,总能持续进步。

什么是“聪明地努力”?

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绝不仅仅是他智商有多高,或者单纯有多努力,而是他解决问题的脑回路非常高效,且对自身会形成正反馈。

也就是说,学霸真正厉害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形成的学习方法。

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的努力,才最有效。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学霸的3种学习方法:

01

将经验整合成知识晶体

什么是知识晶体?我们用钻石和石墨来做个类比。

我们知道,金刚石可以用来切割玻璃、做钻头,因为它的硬度很大;石墨可以用来做铅笔芯、润滑剂,因为它很软、有滑腻感。

同样由碳原子构成,为什么金刚石如此坚硬,石墨如此之软?

因为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都与周围的4个碳原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紧密结合,形成致密的三维结构;而石墨是层状结构,层与层距离较大,碳原子的相互作用则较弱,容易沿着与层面平行的方向滑动、裂解。

也就是说,它们的分子结构、结晶方式不同。

晶体,指大量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则有序排列的结构。比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晶体;由于原子排列规则和方式不同,结构不同,最后的性质也不同。

知识晶体,是生涯规划师古典提出的类比概念,指将知识按一定规则有序排列的结构。

比如,SWOT分析可以看作是4个概念组合而成的知识晶体。这4个概念分别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

因为知识本身是孤立存在的,像是一个个零散的点,不成气候。

而让知识得以变成脑中的灵感和idea的,就是看人如何寻找知识,组装和释放知识,然后将之设计不同的结果,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结晶后,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元素之间充满逻辑关联或者记忆线索,就更容易记忆,需要用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提取。

普通人的学习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寻找方案——解决问题。而解决完,就将方案和问题抛诸脑后,不会去刻意整合经验。

然后别人一说都觉得听过,自己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只能感慨:你讲得真好!

而学霸在长期的学习和探索中,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经验整合成“知识晶体”。

比如,象棋大师的工作记忆并没有比普通人高多少,但他们的长时记忆里有5-10万个棋局组块这样的知识晶体,对弈水平就远超普通人。

那么,如何将经验整合成知识晶体?

以阅读为例,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仅限于理解和消化其中内容,而要提高要求,去概括所学这个主题。

比如,你可以假设自己在写这个主题的书,对象是对这个主题一无所知读者,然后思考怎样才能让读者用最短时间,掌握这个主题精华,也就是知识晶体。

02

西蒙学习法

美国有位双腿残疾的年轻男孩戴维·汉姆生,曾通过每天练习钢琴10小时,苦练了1年后成为了梦想中的音乐家。

但由于练习钢琴过猛,汉姆生得了难以治愈的腱鞘炎。

于是,他开始攻读法语,也是每天学习10个多小时,2年时间就以法语第1名的成绩,考入了康奈尔大学法语系。

不久,他又攻读考古学,只用了半年就学完了考古专业4年的课程,并在研究生考试时名列第1。

西蒙学习法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的理论,指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

理论依据如下:

一个人大约1分钟到1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这样一个信息被称为“块”。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1.25分钟能记忆1个“块”,那么记忆5万块,大约需要个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每天6小时左右),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25个星期,也就是6个月左右。

西蒙学习法的关键在于:少目标、够专注、长持续。

比如,汉姆生在一个学习阶段里,只设定一个核心学习目标;然后把80%的精力都放在这个目标上;并持续6个月到2年的时间。

这是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之所以高效,是因为连续的长时间学习本身,包含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应用,这样就省去了大量的复习时间。

这和很多人期末考之前的突击备考不一样,虽然突击一周,也能掌握不少知识。但考试一结束,突击也结束,如果知识没有重温,很快又会遗忘。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持续学习时间的长短。突击只有一两周,但西蒙学习法是,每天学6小时,连续学习6个月以上。

西蒙学习法的核心是:持续学习,并将先前学到的内容,马上应用到后面所学,尽可能减少“学习损耗”以及复习时间,从而最快地完成一个学科或者技能的学习。

03

双环学习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从小便十分聪明机智。有一天,7岁的王戎与小伙伴在路边玩耍,看到路边有一株很大的李树。

李树上,果实饱满,摇摇欲坠。于是,小伙伴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静静看着李树无动于衷。

旁边路过的大人问:“你的小伙伴都去摘李子了,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不动啊?”

王戎说:“这棵李树这么大,就长在路边,十分显眼,而且枝条上结满了饱满果实,为什么却没有人采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涩的。”

大人一惊听了,看不出王戎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清晰头脑。于是摘了一个李子尝尝,味道果然是苦的。

双环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的概念,指第二层次闭环学习。

如上图所示,阿吉里斯区分出两种学习层次: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

左边蓝色块指我们为什么采取如是行动,涉及主要变量包括:目标、信念、价值观、心智模式等。中间红色块是指我们的行动,右边绿色块是指我们行动后结果。

将结果与预期进行比较并反思,一致就持续行动,不一致就调整策略,改变行动,以求达成预期。这是多数人习惯采用的问题解决闭环,称为单环学习。

反思结果与为什么如是行动,通过重新评估、定义目标和价值等,再调整策略,改变行动,以求达成预期。这是超越问题解决层次闭环,称为双环学习。

我们在做事或学习时,往往会本能地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去行动。

这种单环学习的模式容易导致人们总是在同一问题上简单反复尝试,不质疑目标,不改变思维,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

这种定势思维在处理相同问题时,效率很高,一旦面临本质不同的新情境时,就很难破局。

因此,如果发现行动结果与预期不一致,除在单环学习层次诊断外,还需要提醒自己切换到双环学习层次,回到“为什么做”原点思考。

比如,王戎识李的故事中,王戎就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进行了系统思考:为什么李树果实这么饱满,却没有人摘?……从而展开了双环学习过程。

总结来说,双环学习应该学会反思类似以下问题:

为什么如是行动?持续追问为什么,最底层那个为什么是什么?当前使用的理论是什么,与战略和目标有什么不同?正在遵守什么样隐含条件,它们是否有害?什么能改变,怎么改变?抛开细节,更大图景是什么?

普通人和学霸之间,或许差的就是一个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会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控制着我们大部分的学习行为,而又隐蔽得让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将其归因为“天赋”。

但其实,决定一个人真正优秀的,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而是思维方式引导的学习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