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超硬材料是硬度极高的材料。通常来说,金刚石的硬度最高,莫氏硬度为10,cBN的硬度稍次于金刚石,所以超硬材料通常是指金刚石和cBN,或由这两种材料为主要成分分别制成的复合材料。
作为“工业牙齿”应用的四类硬质材料刚玉、SiC、硬质合金、高速钢的硬度,远低于金刚石和cBN的硬度,因此超硬材料又被称为最硬最锋利的“工业牙齿”或“材料之王”。
超硬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能
同其他碳材料一样,金刚石的主要化学元素组成是碳。无论是天然金刚石,还是人造金刚石,但无论那种金刚石都会含有或多或少的杂质。金刚石一般都含有氮杂质,根据金刚石晶体内氮元素含量的差异,金刚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Ⅰ型金刚石和Ⅱ型金刚石)。
金刚石的分类
金刚石的杂化轨道电子云分布、原子结构和晶胞结构
近年来,碳材料是一类非常具有研究热点的材料。21世纪也被称为“碳时代”。碳材料以其优异出众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石墨烯及碳纳米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金刚石、碳基薄膜和传统碳材料(炭黑、多孔碳、石墨、特种石墨等)在锂电、电容器、储能、光伏、半导体、光电显示、5G通讯、传感器、通用航空、未来交通、高端装备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2、cBN的结构与性能
立方氮化硼(cBN)是第二大品种的超硬材料。氮化硼的化学结构式是BN,由硼元素和氮元素两种元素组成。氮化硼具有四种不同的晶体结构,主要有六方氮化硼(hBN)、立方氮化硼(cBN)、菱方氮化硼(rBN)和密集六方氮化硼(wBN)。其中hBN和rBN中氮原子和硼原子以SP2方式杂化,而cBN和wBN中氮原子和硼原子以SP3方式杂化。
展开全文某公司几种不同牌号的cBN单晶(来源于该企业网站)
cBN的硬度略低于金刚石,颜色多样,晶体颜色与所含杂质种类、数量有关。cBN具有独特的光电特性,合成大尺寸、高质量cBN单晶是获得功能器件应用的必然选择,可是cBN晶体的大尺寸化远没有金刚石做得成功,这也许是因为合成大颗粒cBN的条件更苛刻,其应用也没有找到合适领域的缘故。
超硬材料的应用
1、超硬材料制品的主要品种
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工具在工业中已经获得广泛应用,不仅解决了用传统工具无法加工或难以加工的难题,还明显提高了传统加工效率,明显降低消耗及废物排放。
几种超硬材料制品及工具(a.刀片;b.砂轮;c.锯片;d.钻头)
超硬材料制品及工具主要品种有锯切工具、磨具(包括固结磨具、涂附磨具和松散磨具)、切削刀具、钻探工具、修整工具、拉丝模具、其他工具及不同的功能元器件。
2、天然钻石和人造钻石
(1)天然钻石
采用天然金刚石得到的钻石称天然钻石。天然钻石璀璨、华丽、稀有、珍贵,被人们视为珍爱之物。有一句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我国妇孺皆知。
天然金刚石除用作为饰品以外,更多的是工业应用。金刚石的工业用途长期以来是利用其特别高的硬度,切割玻璃的金刚石刀使我们联想到:采用金刚石来制备钻头用于地质勘探和石油、煤炭开采。金刚石在高温下会与氧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反应,特别是与铁亲和性好,不适合用于黑色金属加工。
(2)人造钻石
人造钻石,行业内又常称为实验室合成钻石,或培育钻石。大颗粒或大单晶的人造金刚石已经用于加工合成钻石饰品。
人造钻石也是货真价实的钻石,成分、结构与天然钻石完全相同。两者只能通过非常特殊的方式区分,比如在阴极发光仪下,前者的生长纹理呈几何状,而后者呈环带状。从年开始,GIA等珠宝机构开始提供鉴定服务并发放证书,主要为了防止商家用价格较低的合成钻石冒充天然钻石销售。
过去,钻石行业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高效合成人造钻石的方法,但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其两大主要障碍来自于成本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现在静态触媒条件下超高压高温法合成金刚石大单晶技术已经成熟。
我国在超高压高温法合成的人造钻石大单晶,以及采用微波等离子体CVD法合成人造钻石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有合成钻石饰品在市场上销售,并初具市场规模。
3、cBN的主要应用
cBN与金刚石相比有独有的优点,如高热稳定性,与铁族系元素化学惰性。
cBN的用途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造磨具,二是制成聚晶立方氮化硼用作刀具材料。因此,cBN加工黑色金属材料有独到之处,为硬而韧的难加工铁基材料提供了新的加工工具。
cBN的主要应用如下:
(1)用作磨具材料。既能用于铁基材料的加工,也能用于非铁金属材料的加工。
(2)用作刀具材料。用于刀具的一般是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是由cBN单晶制备的微粉,通过添加碳化钛、钴等粘接剂,再用六面顶压机经高压高温烧结制得的。对铁族金属及其合金的加工特别有效,特别适合于高速切削和干式切削,并实现了以车代磨,以铣代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3)用作功能材料。高导热性cBN可以应用在光电功能器件上。
超硬材料是众多不同材料中的一个小品种,但它却是一种不可替代材料,并将可能逐步部分代替其他一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