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20碳的氧化物参考答案

点20碳的氧化物

考向一、二氧化碳

跟踪训练

1.

D

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C、蜡烛熄灭,是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既反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又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D、杠杆左高右低,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只反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

C

A、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过程,故正确;B、碳循环中将CO2被海水吸收转化为碳酸,为无机物,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故正确;C、吸收的CO2与钙化中释放的CO2的量不相等,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故错误;D、钙化中释放CO2的反应为:2NaHCO+CaCl2=CaCO↓+CO2↑+2NaCl+H2O,故正确。故选C。

D。

A、低碳生活就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步行,少开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合理;

B、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减少生产书所消耗的能源,故做法合理;

C、出门随手关灯,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做法合理;

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砍伐,不利于环境保护,故做法不合理;

4.

D。

A、由实验的现象可知,实验Ⅰ、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说法正确;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D、上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醋酸不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不正确。

5.

B。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并且下边的先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且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6.

B。

A.根据曲线a可知,加入水前后,二氧化碳的压强基本没有变体,这说明减少的气体体积大约等于加入水的体积,即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故A正确;

B.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水反应也能溶于水,比较1和2只能说明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并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即图象1压强减小的原因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的,故B不正确;

C.在实验开始阶段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C正确;

D.比较曲线b和c,c压强减小明显,说明40%氢氧化钠溶液比饱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和强,更适合吸收二氧化碳,故D正确。

真题再现

1.

D

A、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符合题意。故选D。

2.

A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照条件吸收二氧化碳与水生成葡萄糖,故符合题意;B、化石燃料含碳元素,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是分解有机物,主要产物是水、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D、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C

A、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水反应形成酸雨,A错误。B、无机物和有机物可相互转化,如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B错误。C、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CO2,C正确。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D错误。故选C。

4.

D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汽水,说法正确;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用于气体肥料,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说法错误;故选D。

5.

A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B错误;C、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但不能用于人工降雨,C错误;D、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酸雨的是二氧化硫,D错误;故选A。

考向二、一氧化碳

跟踪训练

1.

A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在此反应中一氧化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氧化铁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

故选A。

2.

D

A.物质的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物质的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物质能够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D。

.

D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A试管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一氧化碳可以把氧化铜还原为铜,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故A不符合题意;B、实验中一氧化碳表现了还原性,氧化铜表现了氧化性,故B符合题意;C、上图装置不够完备,一氧化碳有毒,应有尾气处理装置,故C不符合题意;D、B试管中增重的质量不是为A试管中减轻的质量,A试管中减轻的是氧元素的质量,B试管中增重的质量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4.

D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正确;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错误。故选D。

5.

D

A、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玻璃管中的氧化铁,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CO2Fe+CO2,参加反应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质量比为:(28×)=40: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本实验的缺陷是没有设计尾气处理装置,可将玻璃管改成尖嘴点燃或用气球收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

C

A、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反应都有红色固体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但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木炭都能与氧化铜反应,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均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7.

C

A、由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两种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不同,故此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一氧化碳能燃烧,故此项说法正确.

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其固体“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等;CO能燃烧可用作气体燃料,故此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煤气中毒.故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真题再现

1.

D

A、石墨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金刚石没有导电性,选项说法不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存大较大差异,但化学性质相同,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但具有氧化性,选项说法不正确;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所以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

B

A、CO和X反应生成CO2,X可以是O2或Fe2O等金属氧化物,说法正确;

B、CO2和Y反应生成Na2CO,则Y为NaOH,NaOH不能用来检验CO2,,说法错误;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H2O+CO2,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碳酸的分解反应,说法正确;故选B。

C

A、CO具有可燃性,CO和O2反应生成CO2,放出热量,所以CO气体可以用作燃料,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CO能和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内缺氧,使人中毒,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CO和O2都难溶于水,所以将CO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此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CO具有还原性,在高温的条件下,CO能把Fe2O里面的铁还原出来,生成Fe和CO2,此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D

A、无色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极难溶于水,溶解性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密度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5.

C。

A、该实验中,丙装置作用是停止加热后,防止丁装置中的液体倒吸入玻璃管中,而非收集二氧化碳,故A错误。

B、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已经对尾气进行了处理,故B错误。

C、在甲处,高温条件下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在乙处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所以,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C正确;

D、甲处,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乙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6.

C。

①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变成铜,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质量减小,说明CO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②由上述分析可知,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故正确;

③玻璃管内的氧化铜在反应后变成了铜,失去了氧气,反应前后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减少,故错误;

④尾气点燃后,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故正确;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乙中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

7.

(1)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CuO+COCu+CO2;

(2)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2NaOH+CO2=Na2CO+H2O

(1)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甲处的实验现象为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O+COCu+CO2;(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随一氧化碳的增多,液体被压入烧杯内,而一氧化碳收集在丙中,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H2O。

8

(1)CuO+COCu+CO2;(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防止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散失到大气中污染空气;()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观察C中现象就可证明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COCu+CO2。(2)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处点燃的目的是防止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散失到大气中污染空气。()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观察C中现象就可证明。

考向三、CO与CO2的鉴别与除杂方法

跟踪训练

1.

C

A、浓硫酸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故不可行;B、将气体点燃除去的是一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碳,故不可行;C、将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可除去少量二氧化碳,故可行;D、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的是CO,故不可行。故选C

2.

C

通入石灰水除去的是二氧化碳,A错;由于二氧化碳很多,根本点不着,B错;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对;通过灼热的木炭,二氧化碳会反应生成一氧化碳,D错。

.

C

A项,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将二氧化碳除去;

B项,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气体,无法被点燃;

C项,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D项,二氧化碳会与灼热的焦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故选C

4.

A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故A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不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能够燃烧,所以能够被、点燃的木条引燃,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所以能够区分,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区分它们,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D

A、虽然一氧化碳能燃烧,但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根本就不能点燃一氧化碳,选项错误;

B、混合气通过炽热的炭层后,二氧化碳会与炭生成一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是主要物质,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混合气通过水后,会将二氧化碳吸收,但是二氧化碳是主要物质,选项错误;

D、混合气通过氧化铜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会转化成二氧化碳,最后就只剩下二氧化碳,选项正确。故选D

真题再现

1.

B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除杂的试剂,注意除杂质时,要合理安排,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水蒸气一般放在最后除去。根据水蒸气要放在最后除去,用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除二氧化碳要放在出一氧化碳之后,用氧化铜除去一氧化碳和氢气,用铜吸收氧气,要先除去氧气再除去一氧化碳和氢气来分析。

A.通过澄清石灰水除去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再通过灼热的CuO时,氢气生成的水没法出去,最后还有水蒸气。故A选项错误;

B.通过灼热的铜将氧气除去,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掉,然后再通过氢氧化钙将二氧化碳除去,最后通过浓硫酸将水蒸气除去,最后剩下氮气。故B选项正确;

C.通过灼热的铜将氧气除去,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一氧化碳和氢气,除去水蒸气后,再通过石灰水又会携带水蒸气。故C选项错误;

D.通过氧化铜除去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再通过浓硫酸将水蒸气除去,通过石灰水时,会携带水蒸气。故D选项错误。

2.

B

A、CO和X反应生成CO2,X可以是O2或Fe2O等金属氧化物,说法正确;

B、CO2和Y反应生成Na2CO,则Y为NaOH,NaOH不能用来检验CO2,,说法错误;

C、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

D、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H2O+CO2,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碳酸的分解反应,说法正确;故选B。

(1)①分解反应;②降低;

(2)2NaOH+CO2=Na2CO+H2O;氢氧化钠;

()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

(4)g;

(5)①检验反应是否有水生成;②CuO+COCu+CO2;③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能确定是否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

四氧化三铁在K、光照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氧化亚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一氧化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1)①反应1是四氧化三铁在K、光照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氧化亚铁,反应符合一变多,故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②反应2中反应物中碳元素在二氧化碳中,生成物中碳元素在碳单质中,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2=0,x=4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2)反应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H2O,由转化关系图可知,氢氧化钠参加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该转化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碳酸钾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碳酸氢钾加热生成碳酸钾、二氧化碳和水,故选择K2CO溶液作吸收液的优点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

(4)设1L“人造树叶”工作1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y

2CO2+H2OC2H5OH+O2

gy

y=g

故1L“人造树叶”工作1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g。

(5)①白色无水硫酸铜吸水后变为蓝色,故设计B装置的目的是检验反应是否有水生成。②C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高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③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水,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确认CO2和H2反应生成了CO,理由是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水,不能确定是否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

4.

(1)酒精灯;铁架台;

(2)A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C处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为亮红色;

(4)充分吸收原气体中的CO2;

(5)CuO+COCu+CO2,Ca(OH)2+CO2═CaCO↓+H2O;

(6)否.

(1)由化学常用仪器可知两种仪器分别为:酒精灯、铁架台;

(2)因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若能观察到A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则证明该气体中含有CO2;

()氢气具有还原性可把氧化铜还原为铜,故若该气体中含有H2,则C处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为亮红色;

(4)因为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能肯回法国氧化碳气体,故B中NaOH的作用是充分吸收原气体中的CO2;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为区分是其他气体使氧化铜还原需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证明CO存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Cu+CO2,Ca(OH)2+CO2═CaCO↓+H2O;

(6)证明氢气的方法是要证明还原氧化铜后有水生成,此装置没有验证水生成的装置,故不一定能判断H2的存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