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吴劲草、周尔双)
1.公司概况:人造金刚石先锋十年铸剑,培育钻石风起再迎新机
公司深耕人造金刚石领域十余年,工业金刚石与培育钻石业务协同发展,市场占有率居前。公司成立于年11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人造金刚石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公司已逐步掌握了人造金刚石生产五大核心支撑技术,形成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培育钻石三大核心产品体系。其中,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作为制作锯、切、磨、钻类加工工具和功能性材料的核心耗材,可广泛应用于建材石材、勘探采掘、机械加工、清洁能源、消费电子、半导体等行业;培育钻石产品在晶体结构完整性、透明度、折射率、色散等方面可与天然钻石相媲美,可用于制作钻戒、项链、耳饰等各类钻石饰品及其他时尚消费品。凭借先进的核心技术与优异的产品质量,公司已积累起市场及客户的高度认可,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企业中位居前列,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3.4亿元,同比+%,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
1.1.发展历程:不断强化研发投入,逐步形成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培育钻石三大核心产品体系
公司实际控制人家族经营金刚石业务起始于年设立的新源公司。新源公司主要从事金刚石微粉业务,后向下游延伸从事金刚石砂轮业务。年11月,公司将业务中心转向金刚石单晶及培育钻石业务,年并入家族经营的金刚石微粉业务,开始形成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十余年来,力量钻石在人造金刚石领域不断突破技术,提升产能,积累资源,实现了稳健的发展。纵观其发展的完整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创期(-年):公司初设立,稳打稳扎夯实基础
力量钻石创立于年,在成立初期,公司的技术、人员、资金和经验等都相对不足,只能小批量生产金刚石单晶,无法实现自主生产石墨芯柱,主要通过外购石墨芯柱来进行合成、提纯和分选等加工工序。截至年末,公司六面顶压机装机量仅为58台,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创新发展阶段(-年):实现自主生产石墨芯柱,金刚石单晶合成量产,培育钻石技术获得突破
年是力量钻石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分水岭,通过前期不断积累生产经验和引进优秀技术人才,公司在这一年实现了自主生产石墨芯柱。自此,力量钻石的生产业务成功向产业链上游迈进了一步。公司品牌和知名度在这一阶段较前期得到明显提升,客户数量和订单需求明显增加,因此公司逐年增加六面顶压机装机数量、不断扩大产能规模,截至年末,公司六面顶压机装机量已达到台。技术创新方面,公司技术人才数量显著增加,经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设立高品级金刚石大单晶合成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和河南省功能性金刚石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刚石单晶合成技术不断优化,培育钻石合成技术有所突破,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巩固提升阶段(年至今):工业用金刚石单晶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年培育钻石业务占比大幅提升
公司于年12月收购了新源公司与金刚石微粉业务相关的经营性资产,自此形成了覆盖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和培育钻石的核心产品体系。在这一阶段,公司保持较高的六面顶压机新增装机速度,截至年末,公司六面顶压机装机量已达到台。此外,公司注重技术研发,不断强化研发投入和技术升级,金刚石单晶产品质量和合成效率大幅提高,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实现突破并不断优化,年H1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41%。
1.2.公司主要负责人造金刚石的生产制造,培育钻石已实现量产
公司聚焦人造金刚石产品形成三大核心业务,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一站式采购需求。力量钻石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人造金刚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形成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和培育钻石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产品体系包括数十种粒度尺寸、上百种规格型号的人造金刚石,产品品类齐全、结构丰富。
技术扎实,产品质量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公司是国内较早实现IC芯片超精加工用特种异型八面体金刚石尖晶批量化生产的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获得客户高度认可,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并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40-目超细金刚石单晶产品晶型完整、杂质少、透明度好、热稳定性高,可实现尺寸误差范围0.3μm-0.03μm的超高精加工,经国家磨料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较高水平,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作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金刚石单晶的收入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增长速度。
公司主要负责生产销售人造金刚石,上游包括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主要为制造业生产切割厂商和培育钻石品牌。在整个产业链中,公司负责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和培育钻石的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上游主要包括人造金刚石的设备生产商和人造金刚石的生产原料供应商,其中设备主要为六面顶压机,供应商包括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有限公司,营口鑫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原材料则主要包括金刚石单晶、石墨粉、金属触媒粉、添加剂等。下游客户主要包括磨具切割的公司,消费电子屏幕厂商等,培育钻石品牌商,如施华洛世奇等。
1.3.公司收入利润稳步增长,培育钻石业务创造第二增长曲线,H1收入占比提升至41%
-年收入稳步增长,CAGR达20%,净利润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较快。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2.04/0.72亿元,同比增长44%/70%,主因金刚石线锯切割工艺完全渗透至光伏硅片切割领域带来线锯用金刚石微粉市场增长较快。年,金刚石微粉市场供需关系伴随国家“光伏新政”恢复平衡,公司收入增速降档,利润出现波动。年,公司收入利润增速双双回到双位数区间,具体来看,金刚石单晶业务增长主要来自需求变化所带来的金刚石单晶产品中高品级销售占比上升,金刚石微粉业务增长主要因为下游消费电子领域对金刚石微粉需求加大,而培育钻石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突破带来大颗粒培育钻石销售占比增加。
年前三季度业绩实现较快增长,营收/净利润分别大幅增长%/%。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及净利润3.44/1.61亿元,净利润规模已超过年全年,主因公司六面顶压机装机数量和产能规模不断增加、培育钻石产量和销量稳步增长、金刚石单晶市场供应趋紧导致销售价格明显上升。
公司凭借先进技术高效提供优质产品建立细分市场领先优势,金刚石单晶和金刚石微粉构成传统的主要收入利润来源,培育钻石为新兴的利润增长点。在线锯用微粉以及IC芯片超精加工用特种异型八面体金刚石尖晶、超细金刚石单晶、高品级大颗粒培育钻石等特种金刚石产品细分市场,公司均具备领先优势。年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培育钻石收入占比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的42%/42%/16%,伴随培育钻石业务的迅猛发展,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9%/30%41%。
培育钻石技术不断突破,已经实现量产,拉动收入高增:公司培育钻石产品实现从无到有、从低品级小碎钻的零星生产到大颗粒高品级培育钻石批量供应,已经批量化生产2-10克拉大颗粒高品级培育钻石,处于实验室技术研究阶段的大颗粒培育钻石可达到25克拉。年,大颗粒培育钻石方面技术突破带来3克拉及以上的培育钻石的产量和销量占比明显提升,带动培育钻石均价提升19%,销售收入增加6%。年上半年培育钻石已经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收入占比高达41%,并且随着大克拉培育钻石产能的不断提升,培育钻石业务有望拉动公司业绩高增。
1.4.股权集中,邵增明家族为最大股东
公司股权集中,董事长家族控股。年9月IPO之后公司实控人邵增明家族合计持股58%,仍处于控股地位。其中,公司第一大股东邵增明直接持股比例为39.83%;第二大股东李爱真直接持股16.56%,与邵增明为母子关系,商丘汇力持2.94%,为公司为实施员工激励而设立的员工持股平台,稳定集中的股权结构和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有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1.5.核心管理层及技术人员经验丰富,构成稳定
管理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较为稳定且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在人造金刚石行业内具备多年经验,熟悉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且加入公司多年,团队整体较为稳定。其中董事长邵增明先生在人造金刚石领域深耕约二十年,带领公司技术团队攻克多项人造金刚石生产关键技术,并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管理及技术团队的稳定与经验优势有利于公司快速、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保持行业领先优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行业发展:工业用金刚石稳步发展,培育钻石消费市场潜力无限
2.1.工业用金刚石市场空间广阔,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2.1.1.人造金刚石双优属性带来广泛工业应用,我国引领HTHP法金刚石合成
人造金刚石是全球工业用金刚石的主要来源,既可作为金刚石工具用于材料加工,又可作为功能性材料用于下游制造。人造金刚石是通过人工模拟天然金刚石结晶条件和生长环境采用科学方法合成出来的金刚石晶体。由于天然金刚石矿藏稀少、成本昂贵,无法被大范围应用,全球工业用金刚石主要是人造金刚石。一方面,凭借超硬、耐磨、抗腐蚀的力学特性,人造金刚石可制作磨、削、切、割等各类金刚石工具,应用于金属及高硬脆材料(硅、蓝宝石、磁性材料等)、软韧材料(橡胶、树脂等)及其他难加工材料的加工。另一方面,凭借在光、电、声、磁、热等方面的特殊性能,人造金刚石可作为功能性材料,应用于电子电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医疗检测和治疗等高科技领域。
人造金刚石合成方法有高温高压法(HTHP)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两种,其产业应用侧重不同,未来将共同发展。HTHP合成的人造金刚石主要为颗粒状单晶,主要应用于制作磨切锯钻等加工工具;但由于合成出的金刚石单晶尺寸相对较小,限制了其在功能性材料方面的广泛应用,国际上已经有高温高压法合成单粒克拉以上金刚石单晶的研究成果,未来有望在功能材料应用方面取得突破进展。CVD合成的金刚石主要为片状金刚石膜,利用其在光、电、磁、声、热等方面的性能优势作为功能性材料应用在新兴产业。由于主要产业应用侧重在不同的终端领域,两种技术方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保持共同发展。
我国以HTHP法合成为主,主要生产金刚石单晶作为加工工具核心耗材。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六面顶压机投产,生产效率较原国外研发的两面顶压机提高近20倍,逐渐成为HTHP法的主流生产设备。我国主要生产商均采用HTHP技术,并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而CVD技术在我国发展相对缓慢,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取得较多成果。具体到力量钻石主要工业产品所在的金刚石单晶和金刚石微粉细分行业,其下游行业诸多,市场前景广阔,未来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2.1.2.我国金刚石单晶产业制霸全球,建材勘探需求驱动未来增长
我国金刚石单晶行业发展成熟,产量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伴随技术不断突破,我国自年起成为全球最大人造金刚石单晶生产国。-年,我国金刚石单晶产量由16亿克拉增加至亿克拉,增长了7.9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世界领先,出口数量整体呈现持续增长,年,我国金刚石单晶出口数量达到31.82亿克拉,较年增长了20.21倍。
单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力量钻石规模高居前四。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统计,年力量钻石金刚石单晶产量在国内人造金刚石生产企业中排名第4位,紧随中南钻石、黄河旋风、豫金刚石之后。年主要金刚石单晶供应商的产销规模约占行业产销总规模的70%以上,行业竞争格局稳定,集中度高。
建材石材及勘探采掘等领域需求支撑下,金刚石单晶市场有望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人造金刚石单晶生产国,通过出口满足全球主要金刚石单晶消费市场的需求。建材石材方面,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达7.00%,-年CAGR约10%,同时国外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亦不断完善,建材石材领域金刚石需求有望持续提升。勘探采掘方面,伴随我国浅部地层矿产开采殆尽,矿产开采数量和深度有望增加,或将带来可观的新增金刚石单晶需求。
2.1.3.金刚石微粉应用前景广阔,下游多行业制造升级及技术替代带来增量需求
金刚石微粉行业年受益光伏产业应用实现较快增长,此后供需趋于平衡。金刚石微粉为金刚石单晶加工形成的粉体,主要用于制造磨削工具进行材料的精细加工,终端应用领域侧重精密机械加工、清洁能源、消费电子、半导体等。年,由于光伏硅片切割领域技术替代带动线锯用微粉市场需求增长,金刚石微粉市场供不应求,年后供求趋于平衡。
金刚石微粉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力量钻石市占率行业领先。竞争格局方面,行业内规模以上厂家较少,主要为力量钻石、惠丰钻石、联合精密等企业;小规模厂家较多,但受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限制,大多生产低端微粉。力量钻石在金刚石线锯行业产品质量和性能优势突出,客户群体已基本涵盖国内金刚石线锯生产的主要企业。随着下游金刚石工具产品升级和应用拓展对性能和品质的更高要求,未来金刚石微粉行业集中化趋势将不断加强,力量钻石等头部公司有望受益。
金刚石微粉行业受益下游多行业制造升级及技术替代需求,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未来,随着智能制造国家战略推进,超高速、超精密、智能数控、精细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国内新型金刚石工具对国外产品和传统工具替代率不断提高,金刚石微粉在汽车制造、家电制造、光伏发电、LED照明、消费电子、半导体等领域需求有望提升,下游行业快速成长与渗透率提升双重红利下,行业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2.2.培育钻石正步入快速发展期,未来市场潜力较大
2.2.1.培育钻石生产工艺已经成熟,HPHT和CVD技术为主流
培育钻石是人造金刚石中的宝石级大单晶,与天然钻石的化学成分、物理、化学属性及光学性质完全相同。人造金刚石中颜色、重量和纯净度达到一定标准的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可作为培育钻石镶嵌饰品应用于消费领域。以往消费市场上主流的仿钻材料“莫桑钻”化学成分为SiC,折射率高于天然钻石,肉眼即可分辨;“锆石”化学成分为ZrO2,硬度远低于天然钻石。区别于这些仿钻,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仅有生长环境不同,其外观、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完全一致同,属于真钻石。
培育钻石年收获官方认可,现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继20世纪50、60年代高温高压法(HTHP)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人造金刚石相继成功后,年第一枚宝石等级的培育钻石问世,彰显了人工培育技术应用于钻石消费市场的潜力。年起,培育钻石已在部分国家时尚消费市场零星出现。年前后,我国培育钻石开始尝试小批量生产和销售,但其生产技术、产品品质和市场规模尚处于不断探索、提升的过程中。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调整钻石定义,将培育钻石纳入钻石大类,培育钻石正式得到官方认可。同年,全球最大钻石开采公司戴比尔斯推出培育钻石品牌。此后,培育钻石在技术规范、鉴定水平、行业组织、产能规模和市场份额等方面开始取得快速发展和明显进步,培育钻石行业快速崛起,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全球培育钻石产量-年增速高达15-20%。
与工业用金刚石类似,现有主要的培育钻石技术为高温高压法(HTHP)与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我国以HTHP法合成为主。现有技术条件下,HTHP法合成培育钻石以塔状为主,生长速度快、成本低、纯净度稍差,但综合效益具有优势,特别是在1-5ct培育钻石合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CVD法合成培育钻石呈板状,颜色不易控制、培育周期长、成本较高,但纯净度高,适宜5ct以上培育钻石合成。两种方法侧重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不构成替代关系。我国培育钻石生产商多采用HTHP法合成培育钻石,其采用的六面顶压机设备与HTHP法合成工业用金刚石设备相同,可根据下游需求灵活调节培育钻石与工业用金刚石产能。
2.2.2.天然钻石核心利润环节掌握在海外供应商手中,培育钻石核心利润环节有望回归国内
我国培育钻石企业主要为上游厂商,占据全球产业链上游半数产能。培育钻石产业链中,上游企业主要进行实验室毛坯钻石的生产;中游业务包括毛坯加工与贸易、成品贸易、设计镶嵌等钻石加工过程,主要集中于印度;下游零售供应终端消费。产业链利润率整体构成微笑曲线。现阶段我国培育钻石企业以采用HTHP法合成毛坯钻的上游厂商为主,包括中南钻石、黄河旋风、豫金刚石、力量钻石等,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人造金刚石产业集群。根据贝恩咨询,年我国培育钻石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50%,按技术分类来看,承包了全球90%的HTHP法合成培育钻石产量。
天然钻石产业链利润分成集中在上游钻石开采和下游品牌零售,国内公司较难介入。从利润分成情况来看,对比天然钻石产业链,其中上游毛坯钻石的开采被寡头所垄断,年前五名厂商掌握约70%的钻石产量,中游印度持续主导着钻石切割和抛光行业,下游大型钻石珠宝零售商品牌效应显著,大型零售商掌握约35%钻石珠宝的市场。同时,天然钻石产业链的利润集中在上游钻石开采和下游品牌零售,而上游开采已经完全被海外公司垄断,下游头部钻石品牌也以海外公司为主,国内公司还较难参与到钻石的核心利润环节中。
培育钻石上下游享较高毛利,下游尚未形成绝对规模优势,国产品牌大有可为。培育钻石产业链中上游毛利率约为60%,中游仅为约10%,下游利润率虽呈下滑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产业链利润率整体构成微笑曲线。另一方面,下游尚未出现具备绝对规模优势的品牌商,国际主要培育钻石品牌线下门店数量在50-家,因此国产品牌有望通过产业链优势把握时机,率先跑马圈地,积极抢占市场。
2.2.3.供需分析:价格优势突出,消费者认知逐渐建立,渗透空间广阔
印度培育钻石出口数据验证行业高景气度。全球培育钻石产业链中超过90%的切割环节均在印度完成,我们可以通过监测印度的进出口数据了解培育钻石行业的整体景气度。从GJEPC每月披露的数据来看,自年以来,培育钻石出口额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年1-10月培育钻石出口总额约为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反映出全球终端消费的高景气度。
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全球培育钻石产量年约万克拉,仅为全球钻石总产量1.11亿克拉的6%,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从终端消费市场格局来看,美国占据80%,中国市场占比仅10%,居于第二,广阔消费市场尚待挖潜。我们看好未来中国乃至全球培育钻石市场持续高速增长,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钻石供需格局趋紧。需求端,根据戴比尔斯报告,-年全球钻石珠宝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4%,新一代消费群体对钻石珠宝的消费偏好和购买习惯将推动未来钻石珠宝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供给端,全球天然钻矿产资源储量有限,钻石开采权被几家主要钻石开采商高度垄断。根据贝恩数据,年以来天然钻石产量呈现出下滑趋势。根据DeBeers预测,到年将有Argyle(年)、Victor(年)、Diavik(年)、Komsomolskaya(年)等大型天然钻石矿山因达到使用寿命而关闭。愈发紧张的供需格局下,培育钻石有望加速取代部分天然钻石需求。
(2)相比天然钻石,培育钻石具有低价、可控、环境及社会友好的属性。①价格方面,天然钻石十分稀有,在15%含有钻石的金伯利岩中,仅有1%适合钻石开采。而培育钻石以石墨或甲烷等含碳气体作为原材料,高温或微波舱室作为生产条件,获取成本远低于天然钻石。随着实验室培育技术越来越成熟,生产成本及零售价格持续降低。根据贝恩咨询的数据,年培育钻石的零售价格约为天然钻石的80%,/年这一比例分别降至50%/35%,更低的生产成本和零售价格有助于培育钻石吸引价格敏感人群,打开广阔的大众钻饰消费市场。
②产品方面,培育钻石在尺寸、颜色的可控性上较天然钻石有明显优势,更容易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定制化需求。天然钻石中,大克拉钻石及彩色钻石因其特别的外观以及稀有的产量而具有更高的价值。而随着技术突破,培育大克拉钻石及培育彩钻的形成过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可控性,使大克拉钻石与天价彩钻不再遥不可及。
③环境及社会友好方面,培育钻石不破坏地表、保护地球资源,生产工艺具有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特点。此外,培育钻石能够消除天然钻石在许多政治局面动荡地区所造成的武器冲突、劳动力剥削、雇佣童工等问题,而在过去,这些钻石往往被称为“血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做出消费选择的同时不仅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