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新闻
年,俄罗斯爆出了一条大新闻,位于西伯利亚东部,一个名叫“珀皮盖”,直径超过公里的大陨石坑内,发现钻石储量超过万亿克拉。
万亿?
冷静下来,我算了一下,地球70亿人口,人均至少得有克拉……
如果不算工业用量,这得全球消费市场,多少年才能卖完?
紧接着,俄罗斯继续爆料,这个钻石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发现,随即就进行了开发挖掘。
果然啊,真是好奸商啊,悄咪咪的捂盖子一捂就是四十多年,这事要是早爆出来,钻石的价格估计早就崩了。
我查了一下,过去三十年,在全球通胀的情况下,钻石的价格基本没变,实际上确实一直在降价,不过做的很隐蔽。
那么,为什么俄罗斯现在又要把这事给抖出来呢?
有人说,这是受中国制造的“人工合成金刚石”的影响。
中国的“人工合成金刚石”行业,从新世纪后,开始快速发展,很快就进入爆发状态。
到年,在全球的“人造金刚石”产量占比,已经超过50%,从年至今,更是达到了90%。
这还没完,因为受销售市场影响,中国的“人造金刚石”的产能,有近70%处于闲置状态。
“人造金刚石”不是工业应用么,为什么会对“钻石”的商业消费有影响呢?
钻石作为宝石之王,这里头又有多少水分?
咱们还是从头说起。
二,钻石的历史。
钻石在中国,《诗经》中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据推测就是金刚石的最早应用。
后来晋朝的《起居注》中,有金刚石出自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的记载。
另外,中国古时传说中的“夜明珠”,经推测,就是金刚石,当然也有说是“萤石”的,也可能两者都是,并没有定论。
钻石最初的公认出产地,确实是在印度。
著名的镶嵌于英王皇冠,重.97克拉的“光明之山”钻石,就是19世纪英国总督在印度掠夺献给英国皇室的。
从公元前起,直到年在巴西发现大型金刚石矿,钻石唯一和最大出产地的名头才得以旁落。
年,著名的“南非之星”被发现,蜂拥而至的寻宝者们很快就循迹发现了原生矿藏。
年,重达.75克拉的“库里南”钻石,在南非面世,如同一个成年男子拳头般大小。
如今,全世界95%以上,超过克拉的钻石,都出自南非,这里已经是全球品质最高的钻石出产地。
对于钻石的追捧,消费,主要是由欧洲王室带动起来的。
欧洲的王室贵族们对于钻石的喜爱,不仅仅体现在对他们的王冠,权杖的装饰,更多的是一种“无底洞”般的收藏,占有欲,这其中,又尤以被称为“欧洲珠宝盒”的英国王室为甚。
英王“乔治五世”的王后“玛丽”加冕的那一天,据统计身上佩戴的装饰钻石和各类宝石,约有一万颗。
那颗世界最大的“库里南”钻石,后来切割成9颗大钻和96颗小钻。
全部9颗大钻,都在英国王室手中。
这是镶嵌重.2克拉“库里南1号”,又称“非洲之星”钻石的英王权杖。
这是镶有克拉“库里南2号”的英王王冠。
这个嘛,就夸张了,是两件“全钻石”内衣,没错,是内衣。
最初,钻石都还是皇亲贵胄们的最爱,直到18世纪,钻石才慢慢在一些社会名流,工商业新贵们中间普及开来。
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钻石开采地,是在湖南沅水,已经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事了,不过当时更多是采来用作修补瓷器的钻头……
在中国,钻石成为贵重的宝石的观念,是从“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的技术,思想一起传进来的。
年,山东临沂发现一颗重.25克拉的大钻石,被称为“金鸡钻”,后来在抗战中下落不明。
解放后,山东地区相继发现过百克拉的钻石,出名的有“常林钻石”,“陈埠一号”,“蒙山一号”等。
中国的天然钻石矿藏,产量虽然不高,却多出产优质钻石。
三,钻石的营销传奇。
钻石,以其“金刚不坏”的品质,璀璨夺目的外观,如今已成为婚姻的象征,“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深入人心,这样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年,世界第一枚求婚钻戒,由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向法国的“玛丽公主”求婚而打造。
那时,钻石以其人工开采的稀缺性,还是欧洲王室贵族们的专属玩物。
自18,19世纪巴西,南非钻石矿藏的相继发现,开采,钻石商人们坐不住了,这要是用工业开采的方式,一年能出个好几吨,那他们吃啥,钻石价格还不得狂跌?
于是,年,欧洲几大钻石商联合成立了“戴尔比斯”公司,控制了所有的钻石矿。
“戴尔比斯”公司成立后,重点做了两件事:
1,严格控制开采量,出货量,垄断市场。
钻石市场的交易量,“戴尔比斯”一度控制了90%。
2,打造钻石文化,经营出“钻石=爱情”的观念。
进入二十世纪,“戴尔比斯”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一切可能的渠道,展开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攻势。
杂志,报纸,宣传画,乃至电影中,求婚的男士们无不手持闪亮的钻石饰品,而那些身穿婚纱礼服的新娘们,则都一脸幸福地亮出戴着钻石婚戒的小手。
这样的宣传,在推动婚俗观念变化,钻石大卖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二手钻石进入市场的数量和价格。
不得不说,这样的营销是极为成功的,通过商业宣传,最终形成了文化现象。
年代,前苏联“珀皮盖”钻石矿的发现和采挖,虽然由于品质的缺陷,基本都是小的碎钻,但是这量不得了啊,足够把钻石的价格打到趴在地板上。
“戴尔比斯”反应神速,立刻前往苏联磋商,达成了价格同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非洲又发现了大量的钻石矿。
这…
非洲的这些国家,钻石矿的发现,引发了各路军阀的血腥争夺。
于是,“戴尔比斯”一方面大手笔造势,宣传抵制非洲的“血钻”,一方面又在钻石的加工上下功夫,推出所谓的“4C”行业标准。
这个行业标准,把钻石的加工工艺搞得无比繁琐,还需要各种昂贵的设备配套,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市场准入的门槛。
说到底,这个标准由“戴尔比斯”制定,也由他们解释,裁定,他们说谁不行,那肯定就是不行。
接下来,因为与苏联的同盟关系,也由于二战后出现的大量中产阶层,对于奢饰品消费的向往,“戴尔比斯”的营销策略又玩出了大手笔。
年代,“戴尔比斯”营销策略转向,开始结合“4C”标准,宣传只要符合标准,碎钻一样珍贵,一样能代表爱情。
随着宣传,观念的深入,钻石的销售,从中产又开始向底层延伸。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传达爱情如同钻石般珍贵的观念的同时,也提醒你,买了钻石就要把它当成爱情一样珍惜,只有这样,才会限制钻石的二手流通,才能保证钻石商们的稳定出货量。
那如果,还是有人忍不住要卖掉手里的钻石呢?
年,英国一家消费品杂志作了一个实验,他们想确定钻石能不能成为收藏保值物品,于是他们在珠宝商手里买了两颗各重0.5克拉,价值英镑的钻石,封存到保险箱里。
年,他们拿出钻石,以所能询问到的最高出价,英镑,卖掉了。
可是这八年,英国平均每年的通胀高达25%,折算下来,拿到手的英镑,只相当于八年前的英镑。
据说一些来路不明的钻石的回收价格,更是只有市价的1%。
年,中国出现第一家钻石销售专柜,进入新世纪后,钻石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开始流行起来。
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宝石类钻石消费国,与我们的GDP增长同步。
年,上海钻交所的交易总额达到57.8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到如今,看着身边女友那闪闪发光的眼神,随便谁,能抗拒么,敢抗拒么?
即便,那意味着你要付出几个月,甚至半年,全年不吃不喝的代价。
即便,你知道所有这一切背后的猫腻。
四,中国的冲击。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人工合成金刚石领域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碍于当时国内天然金刚石资源的缺乏,工业上的需求,使得我们更多的依赖于进口。
后来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天然金刚石的进口渠道被切断。
迫于无奈,中国在年10月,开启了“人工合成金刚石”的试验研究。
年,中国独立设计制造的“61型两面顶压机”,成功合成金刚石,经检测后确认,与天然金刚石各项数据相同。
在此基础上,中国之后又独立研发出了“铰链式六面顶压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中国有台“六面顶压机”的产能,在满足工业级合成金刚石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有大约0台处于闲置状态。
河南省是我国合成金刚石领域的产业集聚地,提供了国内产能的70%以上。
中国既是合成金刚石的最大生产国,也是最大的需求国。
年,中国合成金刚石产量约亿克拉,其中出口近37亿克拉,中国国内消费约.5亿克拉,包括进口的约1.34亿克拉。
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突破,中国的“宝石级”合成金刚石的产量,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中。
目前,全世界的小克拉无色合成碎钻,基本都由中国产出,在大克拉领域,50%以上也出自中国。
年,中国在2-3克拉“宝石级”的合成金刚石领域,再次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同年,百年钻石霸主“戴尔比斯”推出合成钻石品牌。
五,钻石会成“白菜”么?
当然,现在人工合成金刚石的成本仍然偏高,这也造成市场上合成钻石的价格依然高昂。
即便如此,合成钻石的价格,也只有天然钻石的一半。
为了应对各种冲击,“戴尔比斯”再次祭出大招,联合七家钻石商,于年成立“钻石生产商协会”,启动针对合成钻石的“真实”推广计划。
之后,“戴尔比斯”又引入“区块链”技术概念,对天然钻石的开采,加工,零售全程跟踪,试图挽救自己的地位。
合成钻石品牌的推出,意味着面对合成钻石越来越大的冲击,“戴尔比斯”也终于挺不住了,与其坐视蚕食,不如主动出击。
比“戴尔比斯”出手更快的,是俄罗斯。
年,在作了本文开头那个引发轩然大波的新闻发布后,俄罗斯再次公布,“珀皮盖”的金刚石矿藏的品质较低,不仅大颗粒稀少,也只有20%可用于宝石领域,其它更多的只有工业价值。
显然,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俄罗斯已经不满足于碎钻的销售,他们希望能在金刚石的工业应用领域,尤其是中国庞大的工业需求市场,分得一杯羹。
毕竟,天然金刚石矿藏,目前还有着成本优势,随着中国技术升级的越来越快,再不出手,就连汤都没得喝了。
钻石,作为一种“买到即贬值”的特殊宝石,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它的收藏价值,这主要来自于营销宣传策略的成功。
人的观念是很顽固的东西,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具体到钻石,也是如此。
加上合成金刚石的成本,现在仍然不低,短期内钻石不大可能出现“白菜价”的现象。
不过,钻石的市场价,与二手回收价的差距,只怕会越拉越大,这一点,还是希望大家在消费时,能更加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