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奇的0.
在数学的优选法当中,“0.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华罗庚曾在全国普遍推广过这种方法,各行各业都因此而受益无穷。我记得那时搞科研的,搞检修的,炸油条的,我们当学生的……都乐此不彼。当然,本文要说的重点,是它也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之一。
在我们开始正式讨论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神奇的0.。
在西方文明中,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最美”的生物。这个“最美”,是通过人体构造上各个地方的“黄金比数”来反映的。黄金比数的具体值约等于0.,与它误差5%的结果是2/3。黄金比数的 值是无理数“二分之根五减一”。无理数值是不能取到的,只能无限接近。所以,虽然人是上帝创造的,也只能更美,不能最美。
人体身上有众多的黄金分割点,比如头顶至足底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手臂上的黄金分割点肘尖;还有大横向的黄金比如肩宽与臀宽、鼻翼与鼻长之比等;大约有二、三十处吧。如果掌握了人体的这些黄金比,就可以还原出上帝的创造的最美的人体。
西方自古以来都流行裸体艺术,从雕塑“维纳斯”、“大卫”到油画“浴”,数不尽的裸体艺术作品并不是说西方人自古以来都很色,而是因为他们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经掌握了人体身上的黄金比数,为了充分体现上帝赐予人类最美的人体比例并享受之,按黄金分割创作的裸体艺术就成为了西方艺术活动经久不衰的领域。
0.约等于三分之二,另一部分就是三分之一。因此,一个整体上有两个黄金分割点,也就是两个三等分点。
黄金比除了作为人体构造的标准比例,用它还可以绘出最美的图形,找到 的切入点和快速寻觅到最合适的配比,是优选法当中最最重要的一个方法。
现在我们进入正题。
二、解放军无与伦比的顽强战斗意志是黄金比数在军队建设当中的成功应用
解放军从成立之始,就长期处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长途追歼,重兵围剿之中;武器装备落后,弹药物资奇缺,士兵基本没有训练,今天入伍,明天就要上战场,只能通过打仗来学习打仗(见《古田会议决议》)。然而,虽然在很多时候,打仗时参战士兵每个人仅有三颗子弹和两颗手榴弹,但却每每能歼灭敌人,壮大自己,虽然也不断的付出了十分重大的牺牲,但终于逐渐成长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军的基层指战员悍不畏死,勇猛顽强的战斗意志。
我军的战斗意志有多强?红军时代的湘江血战、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抗战时的平型关伏击战,关家垴攻坚战,黄岩洞保卫战、大青山、梯子沟突围战;国共内战的时的塔山、黑山阻击战,孟良崮歼灭战;抗美援朝的 战役、铁原血战,上甘岭战役……
根据兰彻斯特平方律,在近距离交战的时候,任一方的实力与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于是当数量损失超过20%时,实力损失就超过半数,这时即可判定为失去战斗力。然而解放军哪怕是减员2/3,损失66%仍然攻势不减。若是在防守中,就算阵地上还剩一个人,哪怕剩下的这个人是伤员,战斗力也不会丧失。
解放军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除了解放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到位,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黄金比数”在部队成员配比中的应用,这使得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成效达到 。
黄金分割点就是两个三等分点,只要扼住了整体的1/3,就可以影响总体的趋势。少于1/3对整体的影响比较困难,大于1/3又显得浪费,所以1/3就是 的数值。优选法当中最重要的方法“0.法”,实际上就是1/3配比法。
我们来看看解放军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也就是史称的“古田会议”。作为第四军党代表的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决议”在谈到党的组织路线的时候说:
“一、党的组织路线
(一)党员发展的路线,以战斗兵为主要对象。……
(二)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
注意重点:在士兵当中广泛发展党员,要达到每个班一个党小组的规模。
一个党小组最少三个人,一个班通常5~10人。也就是说,按这个制度,红军中士兵的党员人数应该为队伍的三分之一至一半。
而在之前一年的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就说:“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最近决定在战斗兵中发展党员数量,达到党员非党员各半的目的。”
《井冈山的斗争》这篇文章对“党员非党员各半”注释如下:
“事实上红军中的党员人数占全军三分之一左右即好,后来在红军和人民解放军中大体上都是如此。”
注意:1/3,1/3,1/3,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不就是黄金分割点,这不就是黄金配比么?
士兵中这1/3的党员是用来干什么的?是起带头作用的。攻击时冲锋在前,撤退时掩护殿后。有这1/3悍不畏死的人做榜样,剩下的2/3就被带动了,就被激励了,整个部队的战斗力空前增长。
这种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方法,是从检讨秋收起义的失败开始的。
秋收起义是毛主席 次带兵打仗,起义时多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征战后,只剩下了不足人。毛主席当时作为党的前委书记,他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保住和把握住这支革命武装。行军路上,毛主席带着脚伤一路调查研究,发现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就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毛主席尤其对参加秋收起义的武汉政府警卫团干部连印象深刻。这个连党员多,注重发挥党员积极作用,基本没有逃兵。毛主席多次与此连的党代表何挺颖讨论。何挺颖建议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认为部队党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
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反复与大家讨论研究,“支部建在连上的”思路逐渐明晰。抓部队必须抓住士兵,抓住士兵则必须抓好基层。先从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开始,在连党代表指导下开展工作。士兵委员会优先解决官兵伙食一致和官长打骂士兵问题。然后以连党代表为主建立支部, 形成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的格局。从而创造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人民的军队不能像旧军队那样靠军官一级一级抓部队,而要依靠党的基层组织,由下而上。这就必须把支部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
年9月29日至10月3日,秋收起义残存不足千人的部队在三湾进行改编,去留自愿,剩下的人编成七个连,还有约五百支枪(应该不足人了,因为离开的人得把枪留下)。最重要的,是宣布和开始执行支部建设在连上,在士兵中广泛发展党员的举措,这对我军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经过不到一年时间,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主席就总结出了党员应占士兵人数的1/3这个黄金比数。
把支部建在连上,在士兵当中广泛发展党员,这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种方法。把这种方法的作用发挥到 且又不过多地消耗极其宝贵的党员财富,则是从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1/3党员比例的黄金比数。
三、解放军战士持续不断的强大的战斗技能,也是黄金比数在军队建设当中的成就
部队的战斗力依赖于综合的整体素质,除了战士顽强的战斗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娴熟的战斗技巧更是不可或缺。无论战士有多么的勇敢,但如果没有战斗经验,没有战斗技能,就只能成为被屠杀的对象。牺牲是为了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牺牲的目的并不是牺牲本身。但是我军从成立之初,就长期处在被四面围剿,围追堵截、频繁战斗之中,很多时候部队根本无法开展训练。比如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平均每天要走71里路,不计湘江边上损失数万红军的战役、以及攻打娄山关、夺取遵义城、突破乌江等战斗,红一军团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据美国 记者斯诺统计)。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训练?
毛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普通的兵要训练半年一年才能打仗,我们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简直无所谓训练。军事技术太差,作战只靠勇敢。长时间的休息训练是不可能的,只有设法避开一些战斗,争取时间训练,看可能否。”
没有条件进行正规的军事教育、训练,又不能放弃武装抗争。怎么办?只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战争当中学习战争”,说者容易做者难。如果你不会打仗,一打仗就把你消灭了,你怎么去学习战争?而且在频繁的战斗当中,战士的损失更替是十分频繁的。比如红军长征,三十万大军仅剩下两万多,损失90%以上。抗战时这2万多人发展到了50多万后,通过在年至年的残酷的反围剿较量,又锐减至30万人。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怎样让没有接受过训练、频繁入伍的新兵在战争当中学习战争?怎样才能在士兵频繁牺牲更替的情况下传承战斗技术、维持战斗素养、保持战斗力?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具体怎样做,这些都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清楚的。我只说说黄金比数在我军“战争中学习战争”实践中的应用。
其实方法还是很简单的,仍然是黄金配比0.。让1/3的老兵带2/3的新兵,以老带新,经过几次战斗,新兵就变成了老兵。
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际上,只要有条件,我军对军事训练是抓得很紧的。行军途中、战斗间隙、都不会放松对战士的军事训练,有时候甚至会避开一些战斗,抽出时间专门进行军事训练,而且对下级军官的培养也从未放松。也就是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当中,毛主席说:“为着训练下级军官,现在办了一个百五十人的教导队,准备经常办下去。希望中央和两省委多派连排长以上的军官来。”红军的军事政治干部学校,也在年10月开办了。这年10月17日,中共江西省信江特委在给江西省委的一份文件中报告中说:
1、我们感觉军事政治工作人才的缺乏,决定开办信江军事政治学校。
2、学校名称即为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学校由信江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创办。
3、学校由各县苏区选送共计多名学生,组成1个大队,下设2个中队、6个支队、18个小队。
4、训练科目为军事训练与政治训练。
5、学校组织校长1人,大队长1人,政治部主任1人,军事教官3人,政治教官若干人。
6、入伍期1个月,训练期2个月,共3个月毕业。
7、本月23日考试,25日开学。
这是红军挂牌最早的军政学校。
一个部队,至少有1/3的共产党员作为中流砥柱,而其余的士兵以他们为榜样、为依靠。当时,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荣誉,共产党人是一群具有神圣光环的“圣人”,战士们都渴望成为这样的“圣人”,所以,在严酷的战斗当中,奋勇杀敌,火线入党成为许多战士的追求。牺牲前夕被火线上的党小组承认为党员,然后大家一起在绝境中奋战牺牲,这是牺牲前非党员战士的 愿望;牺牲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更是莫大的荣誉。同时,长期有1/3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新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样一来,虽然我军的基层战士更替频繁,但其战斗意志和战斗素质却亘古不变。
黄金比数,不仅在解放军长期维持高昂的战斗意志,继承战斗作风,教授和传承作战技巧,传承经验,保持和提高战斗力等方面,使政策和措施的作用发挥出 效能,也在政权构等方面显示出它的威力。比如抗日根据地联合政府的“三三制”结构:
抗日根据地政府和各级参议会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拥护抗日的地主富农占三分之一。
还有就是多党合作,民主协商,都要求共产党人占1/3。扼住这个黄金分割点,就可以影响大局。所以曾经有伟人说过这样的话:面上的工作只要抓好1/3就可以了。
四、无坚不摧的“三三制”组织结构
我军强大的战斗力,有两个方面特别突出,一是不易被打垮,二是攻击时对手多难以抵抗。这除了士兵的政治思想觉悟,战斗意志,战斗技能和战术水平,“三三制”的 组织结构也是一大原因,它具有最强大的结构,又是最锋利的尖刀。
“三三制”战术是我军步兵的一种“班组突击”战术,最早起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期间逐渐完善,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 。这一战术虽然不是林彪发明创造,却在林彪手上发扬光大走向 。
长期以来,我军的武器装备都大大地弱于对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可以依靠制造局部人数优势,用集团冲锋,靠勇气来解决问题。但到了对日作战时期,我军与对手的武器差距进一步扩大,八路军基本没有重火力,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产生的伤亡十分严重。经过血与火的教训,我军总结出了用劣势装备攻击以先进武器守备的坚固阵地的“三三制”战术。在抗美援朝当中,让武器、装备、火力完虐中国人民 的美军丢尽了脸面。“三三制”战术是我军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强大对手的主要战术之一。
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本《“三三制”战术教材》中,对“三三制”战术的起源、目的、意义、结构、组织、训练、实施…作了详细阐述。
1、三三制战术的定义
三三制战术,是在我军装备训练火力弱于对手的情况下,解决怎样达到“不打则已,一打必歼”目的,同时尽量减少被敌人强大和密集火力杀伤的一种战术手段。
2、三三制战术的组织形式
一个班内,划分成3~4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正副班长为当然小组长,另在班内挑选政治素质较好,战斗勇敢,或有经验的战士充当组长。在战斗时各组以班长为核心,在班长指挥下率领本小组,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间隔进行作战,其相互距离不能超过班长口令指挥范围以外。
3、三三制战术的战术队形和展开方式
(1)每个小组三个人,组长领头,每人相距5米左右。展开前以纵线队形接敌,达到攻击距离后分组展开攻击,组长在前,战士在后,成三角形攻击队形。
(2)组与组,战士与战士的距离,相互间隔,也不是机械的,是根据当时的敌火力和地形而定,但因保持在班长口令指挥下,一般以6至8步为准,但如果以哨子、军号为联络方式,间隔距离可酌情加长。
4、三三制战术的平时磨合
三三制战术要求班长与组长之间,组长与组员之间,组内各位战士之间,各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默契行动。这种默契与配合。除了战术训练,更应在平时生活中进行培养。
(1)应不怕寒冷与炎热的天气,在规定各种情况和地形,从山地到平地,从野战到村落战,务必使各种战术行为进退自如
(2)一切公差勤务站岗放哨等的派遣,也应该注重各组的统一协调,各小组人员尽量派到一起执行任务,在平时任务和生活当中互相了解,达到默契与配合。
(3)互相研究讨论,学习和帮助,如学习射击,刺杀,方便寻找陪伴,彼此喊口令,互相纠正,互相观察摩,互相熟悉,达到自然的默契。
(4)小组长的产生, 通过有领导的班内民主选出,再经过经审核批准,如不合适可再行提选。这种方法产生的组长,无论是在平时或战时,组内的凝聚力强,组长对小组的领导容易,成效较高。
5、三三制的教育与沉着、勇敢、坚决顽强的精神相结合,提倡革命的英雄主义,养成各自为战的作风。班组长必须带头。
(1)战时组长率领本组,如单独担任战斗任务,(如爆炸、架桥、投弹、破坏、(除应保持和班长不间断的联络,在班长口令指挥范围内)。并不间断的观察敌情地形,率领本组迅速进到冲锋出发地。
(2)在各种不同情况及地形,应切实掌握本组与班主力一致行动,必要时组织本组火力,援助友邻前进或转移。
(3)组长发现敌人动摇及火力中断,有利我冲锋时用口头在原地报告班长,率本组配合班主力向敌冲锋。
(4)组长自己应沉着勇敢,用坚决顽强的模范战斗行动来影响本组。
6、三三制战术的优点包括:
(1)可以发扬自己的火力,扩大己方的正面打击范围。
这一种战术把一个班分成3至4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或4人,由小组长带队行动。战斗小组多成三角形攻击队形,进攻、掩护、支援分工明确。
多个战斗小组组成战斗攻击群。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哨子”来相互联络和传达战术指令。
这样的战术,使得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后,甚至可以覆盖米宽的战线。
(2)每个人都有较大的射击空间。同时因为前后左右有我方掩护、相互照应,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避免了单独陷入敌军包围的境地。也可以像一张网那样撒向对方,合围敌人,弥补了个体战斗素质的不足。一旦进入白刃战,三人小组也能迅速形成相互支援。
(3)各小组之间可以交替前进,互相掩护,扰乱敌军视线和判断,并能从多方向多角度形成攻击力量,分散防御者的注意力和火力。
(4)避免遭遇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的问题。据战场伤亡总结,按照三三制战术的队形,一发迫击炮弹落入攻击队形只能造成1人伤亡,一发毫米榴弹炮弹最多也只能打掉2个小组,就算遇到机枪侧射形成的交叉火力,也不会伤亡两个小队,而如果采用多道散兵线的队形或者密集队形,在相同情况下伤亡则达到数十人之多。
(5)方便班长和组长指挥,使攻击力量 化。在激烈的战斗中,组长只需要管好3个人左右的战斗小组,保证互相配合;班长可以总揽全局,随时调整攻击方向和方式,只需要向3名左右的组长发号施令,整个班攻击的组织和指挥可以围绕着班长的意图迅速展开和调整。
(6)在攻坚战中,将每个攻击小组分三个人:一个人担负爆破,负责爆破敌工事火力点;一个人负责火力掩护,掩护爆破组接近敌工事火力点;一个人负责突击,待爆破完敌人工事火力点后,及时构建新的火力点,防止敌军反击,等待火力掩护组上来接替。当然,这种分组方法并不固定,要根据守军兵力配备和工事坚固程度来分组和加强各组兵力的调配,比如有壕沟,可能要配备云梯组。如敌军火力点偏高,可能配备迫击炮组。
我们知道,金刚石是自然界硬度 的物质。虽然其成分只不过是碳原子,但由于这些碳原子结合成了四个面都是正三角形的正三棱锥,这样的结构无坚不摧。我军的三三制战术,就有金刚石结构的味道。它的坚韧和摧毁力来源于以战士的斗志为根本和在技战术支撑下的勇猛顽强。而它的内部组织结构则是在长期生活当中磨合而成,所以其相互的配合与默契是无与伦比的。而这种配合与默契在战斗当中就转化成迅速的反应和协调一致的战斗行为。这使得我军在火力武器远远弱于对方的情况下,通过迅速的反应、灵活的应对和坚决的攻击战胜对手,达到“不打则已,一打必歼”的战术目的。
五、一个以老带新,使新战士在战斗中光速成长的典型战例
这个传奇的典型战例发生在 的上甘岭战役当中。两个初次上战场的新战士,在老班长的带领之下,在高昂的战斗意志激励下光速成长,利用“三三制”结构成功防守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书写了我军战史中的传奇篇章。这个传奇的战例,可以作为前面内容的一个典型的综合实例。
年11月5日,美、韩军开始了上甘岭战役中最猛烈的攻势,攻击的重点就是上甘岭左侧的.9高地。 利用.9高地周围的大小山头构筑了12个阵地,班长李锋带着两个 次上战场的新兵胡修道和滕土生负责坚守3号阵地。
胡修道是 次打仗,由于过分紧张,紧握爆破筒的手渗出了汗水。敌人越来越近,待班长开火的命令一下,胡修道就没命地往敌群中扔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突然,胡修道的双手被紧紧的抓住,是班长死命地扼住了他的手腕。这时胡修道才回过神来,原来敌人的 次进攻已经被打退了。
胡修道后来回忆说:“多年来,我一直十分懊悔自己当时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弹药。”
要知道在当时, 的供给艰难,弹药常常比生命还宝贵。
不久,两个排的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一次,班长命令滕土生负责输送弹药,让胡修道和自己先集中火力射向进攻之敌的两侧,迫使敌人往中间挤,接着再瞄准前面的敌人一阵猛打。前面的敌人本能地卧倒,但后面的敌人又在督战队的驱赶下往前拥。等敌人挤成一团时,再向敌群猛投手榴弹。这种被称为“包饺子”的战术非常有效,第二波进攻的敌人被打得丢盔弃甲,四散逃命。
两名新兵在班长李锋的带领下打退了敌人两次进攻后,开始有了感觉。当敌军再次冲上来的时候,他们的胆子变大了,等到敌人非常接近的时候,胡修道和班长一个打前,一个攻后,滕土生则往复输送摆放弹药,以保证火力的不间断。三人密切合作,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就这样,激战数小时,三人打退了敌人10多次进攻。
整个战场上,战斗非常激烈,坚守9号阵地上 战士全部牺牲。步话机里传来指挥所连长焦急的喊声:“李班长,你去守9号阵地!”
李锋走之前,嘱咐胡修道、滕土生:“你们务必守住这个阵地,这是我们班的荣誉!”
是的,3号阵地上的两个新兵现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二人趁着战斗间隙,将手榴弹盖揭开,摆放在身边随时准备投掷。
很快,敌军的重炮开始轰击,带着火药味的气浪冲向两人,碎石啪啪地掉落在头上,一群美军又冲了上来。擒贼先擒王,胡修道沉着地先将手榴弹投向美军指挥官,手榴弹在美军指挥官身边爆炸。二人投完手榴弹,趁美军趴下的功夫,单膝跪地,居高临下猛烈扫射,美军又退了下去。
二人正准备喘口气的时候,指挥所又传来命令:“10号阵地没人了,赶紧过去!”
胡修道向旁边的10号阵地望去,只见黑压压的全是敌人。
二人在枪林弹雨中快速翻滚扑向10号阵。
突破敌人几道火墙来到10号阵地,发现守在10号阵地上的只有一个已经挂了彩的战士,而旁边的0号阵地正是几天前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地方。
这时,敌军也爬上了10号阵地,仗着人多势众疯狂地冲了过来。胡修道朝着敌军扔了一个手榴弹,由于距离太近,巨大的爆炸冲击把自己也震晕了。等他缓过神来,挣扎着想站起来,可是感觉眼睛里都是金花,地也在打转,左手奇痛无比,偏头一看,爆破筒正压住了他的手指,他顿时来了气力,奋然把爆破筒甩向敌群……
胡修道和战友又击溃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10号阵地非常重要,如果守不住,9号阵地和.9高地都会失守。眼看10号阵地兵力薄弱,排长郭三旦从9号阵地匍匐前行赶过来支援,可就在刚进防炮洞的一瞬间,一发炮弹在洞口爆炸了。“死也要守住阵地!”这是排长牺牲前留给他们 的话。
排长牺牲了,不久,滕土生也身负重伤被送下了阵地,10阵地就只剩下胡修道一个人了。
胡修道感到身体极度虚弱,正准备啃两口馒头,而正前方一大群敌人又蜂拥而至。胡修道兜头就是一阵手榴弹。激战正酣,有战友来到了阵地,对他说道:“连长命令你迅速返回3号阵地,我们来守这里。”
胡修道快速跑回到3号阵地,隐蔽在一块巨石下面。这时,敌军数十门火炮一齐发射,飞机也开始投放炸弹,成群结队的敌军不断往上涌。胡修道以巨石为掩体,时而投掷手榴弹,时而用机枪扫射,时而扔手雷,就这样穿梭在3号、10号阵地之间,奇迹般地击退了敌军41次进攻。
胡修道一直坚持到黄昏,所有的弹药都快要打光了,当他握着 一颗手雷,准备与敌军同归于尽的时候,增援大部队赶到……
傍晚,换防的部队对阵地伤亡情况进行清点,发现胡修道的阵地前有多具敌军的尸体,这是 战史上单兵作战的 纪录。而且胡修道还是一个新兵,居然毫发未损,这当然是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奇迹的产生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我军以老带新、在战争当中学习战争的方式,加上胡修道本人的悟性和灵活机动,才是创造这个奇迹的决定因素。
战后, 为胡修道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本文作者:亿万,“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