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年以前,人类都认为地球内部是一个实心的整体,直到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这就存在不同的界面。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家根据地震波速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来判断地球内部结构的。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内、外核的分界面,大约在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故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
由于纵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关于内核的物质构成,学术界有不少争议,许多人认为,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但究竟是何物,这一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证明。此外,内外核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的学者认为,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层”,深度在地下~公里之间。地核的密度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刚石,在这里也会被压成黄油那样软。这里的温度可达~℃。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外地核深km至km,内地核深km至km。地核是地球的核心。从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离约为千米。据科学观测分析,地核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个层次。外地核的厚度为千米,平均密度约10.5克/厘米x厘米x厘米,物质呈液态。过渡层的厚度只有千米,物质处于由液态向固态过渡状态。内地核厚度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x厘米x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铁、镍为主的重金属,所以又称铁镍核。
从质量上看,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而已。地核(Core)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km,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温度非常高,约有~℃。它可再分为内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传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从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铁陨石来推测,地核也是由铁和镍组成。地球磁场的自激发电机理论,也需要一个液态金属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至于内核,则极有可能是固态铁。
镍铁合金